上半年新能源銷量暴漲50%,卻沒人敢說“賺錢了”。宏觀數據一片繁榮,微觀個體卻寸步難行。新能源車企集體陷入“賣得越多虧得越多”的怪圈,行業已站上供給側改革的分水嶺。
利潤率只有3%,近九成車企在虧損。豐田的三分之一不到,華為不造整車都嫌“利薄傷身”。真正賺錢的,只有、理想、賽力斯。其余皆為陪跑者,活著都成問題。
這不是周期低谷,這是結構性出清的前奏。價格戰帶來的銷量幻覺正在耗盡現金流,庫存、債務、渠道壓力同時爆發。政策的窗口期結束,下一階段是生死考驗。
國家不會再鼓勵“全民造車”,而是推動“集中資源扶優汰劣”。2025年下半年,新能源車市將正式進入“供給側改革2.0”。這一次,目標是提升集中度,不是維穩。
小車企的命運已經注定。沒有技術、沒有規模、沒有品牌沉淀,融資斷裂是必然結果。哪吒會是第一個退市的大型新勢力。從營收到話題,從品牌到產品,全線塌縮。
但并非所有非頭部企業都難逃命運。零跑就是例外。2024年開始,其切入B端市場,通過成本優勢逆勢突圍,2025年初完成智能架構全棧自研,成為唯一非虧損的腰部新勢力。
行業趨勢很明確:凡是站不上智能平臺的企業,都將在華為、小米的技術封鎖下被邊緣化。不是“智能化緩慢”,而是根本沒能力接入。零跑押對了方向,哪吒連入場券都沒有。
中大型企業的生存將更穩固。比亞迪在統治,華為在追擊,吉利與長安在穩步蠶食,奇瑞在多線出擊,小米憑生態位入局。這五家就是新能源下一階段的基本盤。
自主品牌將全面替代合資品牌。上汽大眾、廣汽本田、東風日產,已失去技術話語權與本地化優勢。在智能化、電動化雙重落后下,終端渠道也將被重構。
下一階段,工信部或將提高準入門檻,重新清查產能結構,收緊低效工廠生存空間。政策將從“鼓勵建廠”轉為“引導退出”。過去三年的投資熱,將變成退出潮。
對投資者而言,風險和機會并存。大部分新能源車企估值將面臨“殺估值、殺預期、殺體量”的三重修正。但頭部企業的整合紅利,將帶來新一輪上漲邏輯。
誰是龍頭,不再取決于營銷,也不取決于融資額,而是“有沒有整合別人”的能力。“吞并者”將成為唯一的機會,“被并者”則注定被市場遺忘。
政策不會再講故事,只看現金流、成本控制和用戶基盤。說得更直白一點,國家不再幫你造夢,只幫你打掃戰場,留下有價值的贏家。
新能源車市,不再是創業樂園,而是戰場殘棋。留給中小車企的時間不多了,留給投機者的窗口也將關閉。清算時刻,正在到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