坊間流傳著一句玩笑話:“別買電車,坐著太暈了!”確實,不少人有這樣的經歷,一坐上電動車,不是頭暈就是犯困,短途還好,長途簡直太折磨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最近上市的小米YU7高調推出“暈車舒緩模式”,聽起來很科技感,但像東風本田這樣真正有駕控底蘊的品牌會告訴你,電車防暈車,從來不是靠模式切換,而是靠機械基因里的深厚功底。
0暈車挑戰,東風本田S7正面剛特斯拉Model Y甚至奔馳S級
為了驗證自己“暈不暈”,東風本田S7直接拉來同級對手特斯拉Model Y、極氪7X,甚至還越級挑戰豪華標桿奔馳S級,進行了一場高強度的“0暈車挑戰”。測試可不是嘴上說說,而是上設備、擺道具、看數據!
測試場地模擬了各種最容易引發暈車的場景:頻繁加減速、連續彎道、顛簸路段……車內放置了水畫布、金屬鋼管風鈴、重力擺球等“檢驗官”,只要車身姿態不穩,這些道具立刻就會晃動,暈車感立竿見影。
在直線加減速測試中,東風本田S7的反重力物理擺件擺動幅度與奔馳S級相當,動力輸出平穩線性;
在顛簸路段,東風本田S7車內水畫布上的水跡分布均勻,幾乎沒有飛濺,而特斯拉Model Y則晃動明顯;
在環島及S彎測試中,東風本田S7的重力擺球幾乎不動,金屬風鈴發出的聲音也很輕柔,說明其過彎時車身側傾更小、穩定性極佳。
所以,結果如何?專業儀器給出的答案是:東風本田S7在車身加速度變化率、俯仰角速度等關鍵數據上表現遠優于同級純電SUV,甚至與奔馳S級相比,也毫不遜色。這場測試下來,結論也很清晰:真正的“0暈車”,從來不是噱頭,而是靠一個“穩”字。
怎么做到“不暈車”的?東風本田S7給了至少五方面支撐
“0暈車”靠一個穩字,那么問題又來了,穩從何來呢?東風本田S7至少從這5方面給了答案。
1. 動力輸出不猛突,夠線性
電動車之所以容易讓人暈車,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電機響應太快,動力輸出不夠線性。一腳電門下去,推背感瞬間爆發,乘客的身體還沒反應過來,前庭系統就開始“報警”了。
東風本田S7采用的是漸進式動力曲線設計,動力輸出像呼吸一樣,循序漸進。前后電機采用同源設計,扭矩響應速度僅29毫秒,遠遠快于行業平均的100毫秒。這意味著每一次踩下油門,動力釋放都非常細膩可控,不會讓乘客感受到突然的沖擊。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舞者,能精準控制動作節奏,讓乘客在車內感受到平穩與舒適。
2. 剎車系統精細調校,溫柔如羽
剎車也是暈車的“罪魁禍首”之一。很多電動車由于動能回收的關系,剎車會有一種“撞墻感”,急剎時乘客會感覺身體猛地向前沖。
而東風本田S7在剎車系統上做了非常細膩的調校,不管在哪種駕駛模式中,剎車都十分輕柔,剎車前段幾乎感覺不到制動效果,就是為了防止“點頭”帶來的不適感。將生硬的減速過程,變成一種優雅的線性過渡。
3. 底盤懸架:前雙叉臂+后五連桿+ADS自適應減震
底盤永遠是支撐“穩”的核心。東風本田S7采用前雙叉臂+后五連桿獨立懸架,配合ADS全時自適應減震系統,每0.002秒就能調整一次減震阻尼,堪稱“路況翻譯官”。這套系統可以實時感知路面狀況,并迅速調整減震器的軟硬度,將坑洼和顛簸過濾成柔和的起伏波動。再配合50:50前后軸荷比,讓車輛在轉彎、加速、剎車時四輪抓地更均勻,車身穩定不易晃動,從根本上減少了暈車的可能性。
4. 車身結構剛性強,抗扭抗震有保障
東風本田S7的車身剛度高達40000+N·m/deg,航空級熱成型鋼占比高達25%。這種高強度的車身結構不僅提升了安全性,也在高速行駛或過彎時減少不必要的震動,為“0暈車”打下了堅實的機械基礎。
5. 靜音降噪營造舒適座艙環境
除了機械調校,“聽覺刺激”也是誘發暈車的重要因素之一。東風本田S7在這方面也沒少下功夫:全系標配四門夾膠隔音玻璃;配備ANC主動降噪系統;使用低滾阻輪胎+靜音諧振塊輪轂;采用高效率靜音電機;關鍵部位還填充了大量隔音棉……這一系列配置共同打造了一個超靜謐的車內環境,減少外界噪音干擾,讓大腦更專注于平衡系統的處理,從而降低暈車風險。
車市麻辣燙:選對車,才能告別“電車眩暈癥”
如果你是“易暈體質”,或者家里有人一坐電車就頭暈,那么東風本田S7或許就是你們的理想之選。它沒有玩“軟件切換模式”的噱頭,而是踏踏實實地從機械結構出發,通過動力輸出、剎車調校、底盤懸架、車身剛性、靜音降噪等多個維度,真正做到“從骨子里不暈車”。
除了0暈車體驗、媲美豪華車的底盤素質、高剛性車身、全方位靜音配置之外,東風本田S7還以越級性能、親民價格、駕乘感受遠超同價位產品的亮點,成為推薦指數五顆星的合資純電SUV選擇。
與其上車前帶暈車藥,不如直接開一臺不暈的東風本田S7。畢竟,真正的舒適,不需要“設置”,只需要一輛懂你的車。